國立玉里高中1/10日在協天宮舉辦學測祈福活動,祈求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等眾神庇佑,保祐玉高學子考試順利,保佑同學平心靜心安心定心,都能心想事成,考上第一志願。
師生們同時準備了青蔥、蘿蔔和芹菜來敬拜文昌等聖君:
- 青蔥:諧音「聰」,有聰明、聰慧的寓意(注意!完整的蔥為佳,要避免去頭去尾)。
- 蘿蔔:用台語發音的話,有好「彩頭」的諧音,象徵鴻運當頭、有好運到。
- 芹菜:諧音「勤」,有讀書勤快、勤勉的寓意。
祈福活動由玉里高中校長鄭志明率領行政同仁、導師群,與普通科、體育班、原住民實驗教育班考生們,一起到玉里鎮協天宮向關聖帝君、文昌帝君虔誠祈求考試順利。
活動一開始,校長帶領著全體考生共同祈求帝君,希望庇佑三年所學融會貫通,考試時能夠心境清澈明朗、思緒觸類旁通。最後贈送全體考生象徵「包高中」意涵的包子、粽子與蛋糕的禮盒,祝福全體考生文思泉湧,左右逢源,順利高中,並祝福每一位同學畢業後,都能展翅高飛、一帆風順、鵬程萬里,如願「高中」。
祈福活動最後以三響鑼聲,一聲祈求「聰明敏惠,觸類旁通」、二聲祈求「勤勉向學,有志竟成」、三聲祈求「考試順利,如願高中」,圓滿完成,所有參與的師長和同學們也都彼此祝福、開心合照留影,期盼大家都能在113年度的升學考試中順利、如願。
鄭志明校長表示玉里高中是一所十分溫馨、友善的學校,每年學測、統測前,都會舉辦祈福活動,讓所有參加考試的同學們,都能帶著大家滿滿的祝福參加升學大考,並期待每位同學都能在試場中冷靜應考,將三年所學融會貫通,展現實力,考出高分成績,如願金榜題名!
謝謝:協天宮吳俞螢董事長及團隊
謝謝:家長會邱紹崑會長全程陪同
謝謝:教務處彥杏主任及行政團隊
謝謝:所有導師及校安團隊
新聞辭典:玉里協天宮
沿革
清朝自公元1684年將臺灣納入帝國版圖,對台灣原住民與其居住地多採取「封山禁絕」的治理手段,直至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清廷有效統治範圍僅到臺灣西部平原的枋寮為止,東部則僅有宜蘭(噶瑪蘭),枋寮、宜蘭以南稱作「後山」,悉視為「化外之地」,清廷並不規範「化外之地」區域原住民之行為與活動。
同治13年(1874)五月,日本帝國以琉球國居民漂流至臺灣南部的牡丹社(今屏東縣牡丹鄉)被當地原住民殺害為由,日本海軍登陸車城鄉射寮村,攻打車城、枋山和獅子鄉一帶的原住民(排灣族為主),企圖攻佔臺灣;清廷得知消息後,調派欽差大臣沈葆楨於六月趕赴臺灣,一方集結兵力,並幾經與日本方面調停,雙方達成協議,日軍撤出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為有效管理後山地區與原住民,一改原本採消極放任、漢番隔絕的後山政策,推行「開山撫番」,派遣兵勇闢建山路衢道,開放漢人進入後山開墾,以期達到「番民漢化」、「鞏固海疆」之效。
光緒元年(1875),時任南澳鎮總兵的吳光亮(1834—1898)率飛虎左營的軍隊,自林圯埔(今南投竹山鎮)開鑿中路山道抵達璞石閣(玉里鎮舊稱)撫番(此處係阿美族和布農族),據傳軍隊便是駐紮於今協天宮的所在處,關聖帝君的香火亦是於此時一同請來。根據民間說法,吳光亮在璞石閣時適逢瘟疫流行,為了祈求平安,遂於當地起蓋一座小祠奉祀關聖帝君,此即協天宮之起源。
後來,客家裔的移民從新埔義民廟(新竹縣)分香至玉里協天宮,協天宮右殿因而開始奉祀義民爺之故,周遭客家村落(客城、舊庄、三民與大禹)的居民每逢初一、十五亦會至玉里鎮市區的協天宮參拜,同時也帶入不少客家色彩的祭典。
文物
「後山保障匾」為牛樟木所製,乃玉里協天宮鎮宮之寶,上款:「光緒七年(1881)辛巳孟冬吉立」、下款:「欽加總鎮銜總帶飛虎左營兼理中路招撫墾務福建即補協鎮府提督吳 敬奉」。
由於下款處敬獻者僅題一姓氏「吳」字,世人多以為此「吳」乃指吳光亮;但根據文史工作者考證,光緒七年(1881)吳光亮已出任台灣鎮總兵官一職,官銜明顯與匾額所題不符,故推斷此「吳」係指吳光亮之弟,即飛虎左營總帶吳光忠。
修建紀錄
廟宇翻修紀錄參閱注釋附圖之【玉里協天宮沿革史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