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利/雲林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昨天(6日)召開「國土生態綠網彰雲海岸濕地保育軸帶─112年成龍濕地保育公私協力平臺」會議,邀集相關單位及專家學者探討口湖鄉成龍濕地水文調控及青鱂魚復育可行性,透過公私協力,尋求增進成龍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復育的最佳方案。
參與會議單位代表包括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雲林縣政府、口湖鄉公所、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口湖鄉成龍社區發展協會、惠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及水域生態環境相關專家學者於成龍社區活動中心共聚一堂。
口湖鄉成龍濕地原為農耕地,因地層下陷及從1986年起陸續受颱風影響,造成堤防潰決及海水倒灌,無法耕種的農地演替成草澤濕地。
2005年起,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林務局)以「生態休耕」方式保留濕地,並與觀樹教育基金會透過社區學習參與,提供生態復育與社區文化再造機會。
歷經10多年來的經營,成龍濕地已成為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生態熱點,每年有大批水鳥棲息,在2019年被列為國家重要濕地,更是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國土生態綠網彰雲海岸濕地保育軸帶」中,串聯西濱沿海水鳥熱點的重要節點之一。
成龍濕地生態豐富,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成龍濕地鳥類數量高峰期,根據過往紀錄累計有30科120種鳥類,其中包括黑面琵鷺、白琵鷺、小燕鷗等14種保育類。
此外,濕地中也發現青鱂魚以及臺灣招潮蟹等物種。惟近年來因濕地積水漸多造成鳥類棲息地減少,且青鱂魚和臺灣招潮蟹不復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昨天召開「國土生態綠網彰雲海岸濕地保育軸帶─112年成龍濕地保育公私協力平臺」會議,邀集各相關公私單位及專家學者開會研討對策。
與會人士針對成龍濕地水文調控及關注物種青鱂魚保育與復育議題進行討論,並研議改善及可行性做法,透過公私單位交流、凝聚想法,尋求增進成龍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復育的最佳方案。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要在淺山、平原及海岸等人為高度活動地區落實保育及維護生態環境,跨領域合作及多元權益關係人的參與是關鍵。
透過「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推動,建構並公開相關生態資料及圖資,供公、私部門有一致的資訊基礎,並藉由平臺串聯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達到跨部門與專業的資源整合,共同協力應對環境生態威脅,保護珍貴的生態資源。
經與會單位代表及專家學者集思廣益,獲致以下結論:
◆有關成龍濕地水文調控議題,因影響濕地水位可能因素複雜,包含水門及抽水站調控、地下水滲流等。
後續將規劃與雲林縣政府水利處及其委託單位惠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於冬季非汛期期間,嘗試進行強制排水操作,以及搭配操作前後水位、水質、鳥類狀況等監測,找出水文調控最佳方法,改善濕地水位過深、造成鳥類棲地劣化情況。
◆另有關成龍濕地關注物種青鱂魚保育及復育議題,經專家學者的分享與討論,已初步釐清成龍濕地的青鱂魚非過往紀錄的中華青鱂魚(Oryzias sinensis),而是一種原生的青鱂魚屬未確定種(Oryzias sp.)。
但仍待進行相關調查和資料彙整後才能正名。後續除學界持續努力此物種正名工作外,其生態習性調查也將透過專家學者指導在地單位,建立科學性調查模式,並將依據調查成果進行棲地營造和復育工作。
◆此外,透過本次平臺會議公、私、學界三方交流討論,對於成龍濕地水文及青鱂魚保育後續規劃已有初步構想,並已串聯有關單位分工合作,逐步執行相關工作,以尋求增進成龍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復育的最佳方案。(圖/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提供)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