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銘/高雄報導】荔枝為高雄市重要經濟果樹,其中,玉荷包品種極具在地農產代表性,高市府農業局為提升農產競爭力,降低荔枝細蛾(俗稱蒂頭蟲)造成的危害,110年起委託國立嘉義大學進行田間調查分析,確認主要損害荔枝果實的物種為「中華細蛾」,進一步與農業部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合作,發現於夜間利用綠光燈照,可有效抑制荔枝細蛾活動,提升荔枝產量的效果。
每年五月是荔枝季,甜美多汁的荔枝是夏季水果首選,征服許多人的胃。但每每撥開荔枝準備大快朵頤之際,竟有透明、緩緩蠕動的小蟲印入眼簾,頓時讓人胃口盡失,這隻小蟲就是令消費者聞之色變、讓農民心頭淌血的「蒂頭蟲」。
「蒂頭蟲」就是「荔枝細蛾」的幼蟲,以果實內的種仁為食,會直接危害果實造成落果及商品價值降低,對產量的影響甚巨,一直是荔枝農最頭痛的害蟲。
高雄市為全台最大玉荷包荔枝產地,114年全市玉荷包種植面積2340公頃、預估年產量9653公噸、年產值達16億元。
農業局為釐清荔枝細蛾習性,自110年起與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林彥伯教授合作,於大樹、旗山產區實地調查,經過不斷調整性費洛蒙配方,彙整歷年田間害蟲密度監測資料及分子生物鑑定結果,確定主要危害物種為「中華細蛾」,其族群數量會在荔枝果樹開始開花結果時迅速攀升,一旦果實被細蛾幼蟲鑽食便會造成落果,嚴重影響日後的收成。
高市府農業局進一步與農業部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合作,發現於夜間利用綠光燈照,可有效抑制荔枝細蛾活動,達到減少農藥使用值得推廣。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