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全運在雲林
嘉市潮選店
日本沖繩月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光織影舞
業配廠商

【記者林獻元台中報導】控制癌細胞可以延長壽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的李文華博士,帶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與中醫大新藥開發中心之跨機構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合成多胜肽分子,可以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實驗顯示能有效延長胰臟癌小鼠的壽命,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免疫反應。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胰臟癌確診時,通常約有80%患者的腫瘤細胞已發生轉移,增加治療難度,導致胰臟癌存活率低,是攸關全人類健康的重大議題;李文華院士帶領的胰臟癌研究團隊於2015年時發現,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出現大量受體 「IL-17RB」,與配體相互結合後,便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刺激細胞增生或轉移。團隊據此研發抗體藥物,藉由減少IL-17RB與配體「IL17B」結合機會,降低癌細胞轉移機率。
中央研究院4日上午舉行研究成果發表會上,李文華院士在美國以錄影方式向國人致意,期待此次新冠病毒世紀大瘟疫,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儘早平息,讓人類能夠像台灣人一樣安靜的生活。
李文華表示,胰臟癌的致死率,以五年內達到90%,讓人聞之喪膽,我們跨機構的胰臟癌研究團隊,十多年來致力於胰臟癌的研究,包括如何做早期診斷,如何預防以及如何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他感謝科技部卓越團隊、教育部頂尖研究中心及翁啟惠前院長登峰計畫的經費支持,讓研究團隊在胰臟癌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上屢創突破,進而控制這個癌王不再肆虐,然後延長壽命。
鑽研胰臟癌多年的團隊成員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胡春美助理研究員表示,當時已確認受體IL-17RB是刺激胰臟癌細胞轉移的重要因素,但仍不清楚分子內部的訊息傳遞機制。團隊參考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抑制劑的研發歷程後,認為此項胰臟癌研究值得持續推進,進一步優化胰臟癌治療效果。
後續研究發現,IL-17RB不僅出現在癌細胞上,也會出現在正常免疫輔助型T細胞(Th2)上,而且免疫細胞若缺乏IL-17RB,反而影響免疫訊息傳遞,導致人體容易受微生物感染。證據顯示,最佳治療方法是了解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上的IL-17RB有何不同,再發展標靶藥物。如此一來,可在不影響患者免疫能力的前提下,同時防範癌細胞擴散。
經過多年反覆驗證,研究團隊成功破解IL-17RB的致癌機制,並合成出一種多胜?分子,可有效解決上述難題。論文第一作者、中國醫藥大學吳恒祥助理教授解析胰臟癌擴散及惡化的訊息傳導的機制,不同於免疫細胞,在胰臟癌細胞表面大量出現的IL-17RB,容易與另一個IL-17RB結合,形成同質雙聚體。
當同質雙聚體遇到配體IL-17B後,就會召喚激酶「MLK4」,催化蛋白質磷酸化,有如按下開關般,啟動後續一連串致癌訊號。研究團隊設計出的多胜肽分子是一組胺基酸序列,可在細胞內特定位置取代激酶MLK4,與受體IL-17RB結合,阻止激酶與受體交互作用,藉此阻斷癌化訊號傳遞。
胰臟癌研究團隊表示,此多胜肽分子可以在胰臟癌細胞內找到正確「鑰匙孔」並事先「卡位」,防止激酶MLK4前來「解鎖」啟動反應開關;相較於先前研發的抗體藥物,治療上更為精準,不影響患者免疫力。
實驗結果顯示,罹患胰臟癌的小鼠若施打此種胜肽分子,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與肺臟的機率大幅下降,壽命也因此延長。未來團隊期望能繼續深化研究,研發出效果更穩定的小分子藥物,協助胰臟癌患者進行標靶治療。

分享

方便民眾就醫 中捷轉乘醫院接駁車上線

國際獅子會300D1區台南市永康獅子會 捐贈永康區4所國中小學社團活動基金 長期關懷教育、熱心公益深獲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