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全運在雲林
嘉市潮選店
日本沖繩月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光織影舞
廠商廣告

[記者張世昌/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全新打造「智能復健中心」,由資深復健醫療團隊領軍,引進由奧地利研發的復健機器人,針對病人的步行能力、手臂及手部功能提供精準、高強度、高重複性訓練。經由訓練將產生大量的感覺回饋,促進神經可塑性,有助於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性麻痺等神經系統疾患病人的復原。
   
中山附醫表示,一名因腦中風右側偏癱的個案,原本只能在室內使用柺杖行走二十公尺,透過全台首度引進的高階機種步行復健機器人(LEXO),進行15次訓練之後獲得顯著進步,不僅能夠上下五層樓梯,於平地行走的速度和距離也增加兩倍以上。步行復健機器人專為各類無力行走的病人設計,不僅上機快速,還能提供客製化訓練方案。機器人配備懸吊移位系統,以及背部和臀部支撐組件,讓病人進行安全穩定、步態精準的行走訓練。手臂復健機器人(DIEGO)配備雙側上肢懸吊重力代償及感測器系統,能夠監測上肢自主運動狀態即時調整輸出助力。病人可以選擇各種遊戲情境,也能使用頭戴式裝置進入虛擬實境接受訓練,在進行復健的同時也兼顧趣味性。一名頸椎脊髓損傷的個案在進行7次療程並搭配傳統職能治療後,肩部三角肌質量明顯增加、手臂抬舉速度提升2.5倍,且能執行簡單的進食活動。
   
另外一名罹患腦中風四年的個案,手指完全無法伸直且手部感覺喪失,手部復健機器人(AMADEO)透過末端效應器系統,在手指末端提供動作引導及感覺回饋,進行手指的屈伸運動訓練、增加手指間的協調與靈活度。個案經過10次療程結合職能訓練誘發動作,如今部分手指能做伸直動作、手指感覺恢復,且於閉眼時指出每根手指位置的準確率達90%。
   
中山附醫指出,智能復健中心也配備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和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等先進設備。重覆經顱磁刺激利用強大電流感應成磁脈衝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元,使腦部迴路重建,對於腦中風引發的肢體癱瘓無力、失語症、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憂鬱症等均有顯著療效。而四頻道神經肌肉電刺激吞嚥治療儀則是利用電刺激促進肌肉收縮,以活化失能或萎縮的吞嚥肌肉群,改善吞嚥功能。
   
中山附醫強調成立「智能復健中心」是對提升病人生活品質的承諾,也是高科技與醫療結合的成果。以智能復健機器人輔助傳統復健治療,將為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創造精準及高效能的復健療效。
[照片由中山附醫公關室提供]
賴副總統聽取智能復健中心設備應用

 

分享

營造在地亮點 促進觀光產業發展 市議員陳雅惠希望市府打造不同主題的花季公園 舉辦季節限定大型活動

總獎金35萬元!「FUN拍遊雲林」公用頻道影片徵件至7/10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