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特派員張柏東/花蓮縣報導
圖|感謝謝秋生先生提供
花蓮縣卓溪鄉山里社區的LED路燈,由於照明效果比家裡的還亮,結果吸引學童們呼朋引伴,在路燈下一起做功課,學長教學弟、學長教學妹,朗朗讀書聲,形成相當特殊的部落學習場景。
有人說,古代有「鑿壁借光」苦學的典範,在山里社區不用「鑿壁」就能夠「借光」勤學,可說是「鑿壁借光」現代原鄉版的最佳寫照!
新聞辭典:匡衡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天的山東省蘭陵縣西南、棗莊一帶)人。西漢經學家,元帝時位至丞相。匡衡墓
生平
匡衡家父世農夫,年幼時因家境貧困,沒有燈燭,於是匡衡在牆壁上鑿孔,引鄰居光源讀書[1],是為「鑿壁借光」成語典故的來源。
匡衡學習刻苦,對《詩經》有很高的成就,當時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的說法。 後來匡衡通過甲科考試,曾任平原文學掾。時有不少學者上書推薦匡衡,認為應該將他調至京都任職。少府梁丘賀親自召見匡衡試其學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然而漢宣帝不喜歡啟用儒家,仍然讓匡衡在地方任職。
元帝即位,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擔任尚書,向元帝推薦匡衡,遂擔任郎中,又遷博士、給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變,匡衡上諫「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摺,說:「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
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元帝時,因為與當時宦官石顯的不和,成帝即位後,匡衡與御史大夫甄譚上疏彈劾石顯。司隸校尉王尊卻上章彈劾匡衡和甄譚,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對石顯一味地曲意迎合,實為一黨,應一起治罪。成帝荒淫無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勸經學威儀之則》的奏疏:「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匡衡之子匡昌為越騎校尉,酒醉殺人,入獄。對此天子未對匡衡追究事責。
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專地盜土」遭彈劾,被貶為庶人回鄉。最終匡衡於家鄉去世。匡咸是他的兒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