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特派員張柏東/花蓮縣報導
總統蔡英文肯定臺灣寺廟金蘭會|盼匯聚「神氣」保佑國家,也帶來「人氣」帶動觀光人潮,總統出席「臺灣寺廟金蘭會第三屆第十次會員大會」。
臺灣寺廟金蘭會10/22日在新竹普天宮舉辦臺灣寺廟金蘭會第三屆第十次會員大會,100間大廟共100名代表人,在新竹普天宮高聳的關聖帝君像前合影,花蓮縣玉里協天宮董事長吳俞螢很榮幸的名列百大之一,殊榮無限、見證歷史!
玉里協天宮董事長吳俞螢說,臺灣寺廟金蘭會共有全臺100間歷史悠久的大廟加入,10/22日在新竹普天宮舉辦臺灣寺廟金蘭會第三屆第十次會員大會,在高聳的關聖帝君像前合影時,由100間大廟各派出1名代表人參加,能夠名列臺灣百大寺廟合影留念,這是很光榮的事,也是百大寺廟在臺灣近代史,充分發揮安定人心、教化眾生的重要見證。
蔡英文總統10/22日前往新竹出席臺灣寺廟金蘭會第三屆第十次會員大會,肯定臺灣寺廟金蘭會及各地會員宮廟投入慈善活動,協助政府將資源延伸到需要的地方,並共同發揚傳統宗教文化。她認為,臺灣的宗教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期盼更多的宮廟活動,不僅匯聚神氣保佑國家,也為臺灣帶來人氣,帶動觀光人潮。
總統致詞時表示,很高興來這裡與臺灣寺廟金蘭會會員代表們見面。她要感謝王增榮總會長的長期付出,透過各項交流活動,凝聚臺灣各地的會員宮廟,一起發揚傳統宗教文化。臺灣寺廟金蘭會的會員宮廟從草創時期的三十幾間,到現在已經一百間,真的不簡單。
總統指出,大家凝聚的這股力量為臺灣帶來許多貢獻。臺灣寺廟金蘭會及各個會員宮廟一起投入慈善活動,也協助政府,將資源延伸到需要幫助的地方。
總統提到,包括所在的普天宮,不僅在疫情期間發揮安定人心的力量,也持續捐贈物資和舉辦捐血活動,照顧民眾,今年更捐贈了救災設備及消防衣,提升消防人員的執勤安全。
總統說,現場也有許多宮廟團體,是長照政策的好幫手。大家長期投入志工培育並辦理長者共餐,和政府一起打造關懷據點,照顧社區長輩。政府運用資源、盡所有力量來推動長照,仍會有不足之處,宮廟文化與組織能發揮穩定人心的作用,有宮廟朋友共同來做,將更完整、更貼心、更周到。她要感謝所有宮廟朋友為臺灣所做的一切。
總統指出,臺灣的宮廟眾多,是民間信仰的中心,更是我們常常聚在一起,分享生活、討論公共事務的地方。臺灣是民主社會,不能管制言論,因此消息流通很快、很多樣,但有些流通的資訊是錯誤的,會誤導大家。因此,如果在廟口聊天,聽到可疑的訊息,麻煩多加查證,一起來防制假訊息。她相信,如果能克服假訊息,不要讓它造成社會的對立及紛擾,臺灣社會將更加穩定祥和。
總統表示,臺灣的宗教是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也吸引許多國內外觀光客到臺灣各處旅遊。她要請宮廟朋友們繼續舉辦更多活動,不僅匯聚「神氣」保佑國家,也為臺灣帶來「人氣」,帶動觀光人潮。期待大家繼續提供政府寶貴的意見,讓政府持續改進、各項政策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也祝福今天的大會圓滿成功。
包括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立法委員暨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臺灣寺廟金蘭會總會長王增榮、普天宮董事長鄭逸榛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新聞辭典:臺灣寺廟金蘭會
「台灣寺廟金蘭會」於1991年由台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時任主委方文科先生前往全台各縣市邀請約三十間友宮、廟宇,倡議成立。當時的成員共推方文科先生為創會會長,嗣由陳安、王增榮、王明義先生繼任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主任委員,並擔任該會會長,爾後經各任會長共同努力,「台灣寺廟金蘭會」日益穩定茁壯。
總會長王增榮在2009年擔任會長時,有感於1991年台灣寺廟金蘭會成立後經多次申請立案卻未通過,擬將該會組織化、合法化,於2010年召集各友宮,研擬組織章程、議事規則與各項資料,在各友宮通力合作下,於2012年1月11日正式以「台灣寺廟金蘭會」之名稱向內政部申請成立宗教社團登記,經內政部核准,於2012年3月26日以台內社字第1010127196號立案登記。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第十三屆管理委員會再度遴選王增榮為主任委員,並擔任「台灣寺廟金蘭會」第三屆總會長,在各友宮的協助下,會務穩定發展、截至2022年,「台灣寺廟金蘭會」會員已成長至百間友宮,成為台灣頗具規模、組織健全之宗教社團。
「台灣寺廟金蘭會」期許能以「發揚傳統宗教文化,促進社會祥和,增進群眾福祉」為中心思想,與金蘭會的各友宮共同為民間信仰深耕努力,造福大眾,共創美好的未來。資料來源:臺灣寺廟金蘭會
新聞辭典:玉里協天宮
沿革
清朝自公元1684年將臺灣納入帝國版圖,對台灣原住民與其居住地多採取「封山禁絕」的治理手段,直至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清廷有效統治範圍僅到臺灣西部平原的枋寮為止,東部則僅有宜蘭(噶瑪蘭),枋寮、宜蘭以南稱作「後山」,悉視為「化外之地」,清廷並不規範「化外之地」區域原住民之行為與活動。
同治13年(1874)五月,日本帝國以琉球國居民漂流至臺灣南部的牡丹社(今屏東縣牡丹鄉)被當地原住民殺害為由,日本海軍登陸車城鄉射寮村,攻打車城、枋山和獅子鄉一帶的原住民(排灣族為主),企圖攻佔臺灣;清廷得知消息後,調派欽差大臣沈葆楨於六月趕赴臺灣,一方集結兵力,並幾經與日本方面調停,雙方達成協議,日軍撤出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為有效管理後山地區與原住民,一改原本採消極放任、漢番隔絕的後山政策,推行「開山撫番」,派遣兵勇闢建山路衢道,開放漢人進入後山開墾,以期達到「番民漢化」、「鞏固海疆」之效。
光緒元年(1875),時任南澳鎮總兵的吳光亮(1834—1898)率飛虎左營的軍隊,自林圯埔(今南投竹山鎮)開鑿中路山道抵達璞石閣(玉里鎮舊稱)撫番(此處係阿美族和布農族),據傳軍隊便是駐紮於今協天宮的所在處,關聖帝君的香火亦是於此時一同請來。根據民間說法,吳光亮在璞石閣時適逢瘟疫流行,為了祈求平安,遂於當地起蓋一座小祠奉祀關聖帝君,此即協天宮之起源。
後來,客家裔的移民從新埔義民廟(新竹縣)分香至玉里協天宮,協天宮右殿因而開始奉祀義民爺之故,周遭客家村落(客城、舊庄、三民與大禹)的居民每逢初一、十五亦會至玉里鎮市區的協天宮參拜,同時也帶入不少客家色彩的祭典。[2]
文物
「後山保障匾」為牛樟木所製,乃玉里協天宮鎮宮之寶,上款:「光緒七年(1881)辛巳孟冬吉立」、下款:「欽加總鎮銜總帶飛虎左營兼理中路招撫墾務福建即補協鎮府提督吳 敬奉」。
由於下款處敬獻者僅題一姓氏「吳」字,世人多以為此「吳」乃指吳光亮;但根據文史工作者考證,光緒七年(1881)吳光亮已出任台灣鎮總兵官一職,官銜明顯與匾額所題不符,故推斷此「吳」係指吳光亮之弟,即飛虎左營總帶吳光忠。
修建紀錄
廟宇翻修紀錄參閱注釋附圖之【玉里協天宮沿革史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