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媽祖文化節
國慶焰火在雲林
宜蘭嚴選米
虎尾科大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光織影舞
全嘉龍無菸-廣告-01
藝術宅急便
雲西海洋音樂季
鄉林雲峰
南華大學
業配廠商

【記者陳信利/雲林報導】雲林縣長張麗善今天(26日)受邀出席今周刊第七屆國際高峰會,以「AIX永續-氣候變遷下雲林的韌性與創新」為題,分享雲林推動AI新農業、實踐永續政策經驗與豐碩成果。
 
縣長張麗善強調,雲林縣以建構全民福祉的共融家園,打造智慧城鄉的永續產業與智能轉型,達到生態永續與環境永續目標。
 
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論壇在,今週刊發行人梁永煌引言下,縣長張麗善與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臺北市副秘書長張溫德等人與談,共享永續、城市對話。
 
張縣長表示,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一直是雲林縣政府推動各項政策的原則指標,在研擬策略階段就應該納入永續發展的思維加以考量,目的就是為了讓好的政策能夠延續推動。
 
讓雲林的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能夠更加永續,在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雲林更積極且加速推動各項因應措施,來提升雲林的韌性能力。
 
張縣長說,雲林縣已是超高齡縣市,從農業從業人口中看到,50歲以上達65%、65歲以上更是達21%,加上面臨少子化及勞動人口減少等問題加成影響。
 
當這些高齡從業人員無法繼續從農,又在青年務農的意願不高情況下,可能會造成嚴重缺工風險、影響糧食產量,同時這也是糧食安全、國家安全層級的議題。
 
另一方面,還有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均溫上升及劇烈極端天氣,導致農業難以維持穩定生產與品質,正因雲林是農業縣,如何兼顧糧食安全以及環境永續發展,更要正視這個問題。
 
因此縣府特別成立地方創生和因應氣候變遷專案辦公室來攜手合作,籌劃相關資源與能量整合,導入AI智慧科技促使農業轉型,培育及善用人才,吸引青農回流創業,面對各項挑戰,找出最有利的解方。
 
張縣長指出,雲林縣積極推動各項政策,為增進全民福祉、打造智慧城鄉與維護生態永續環境努力,推出長照、長青食堂、萬寶龍計畫及樂齡教育等多項計畫。
 
縣府更為因應超高齡化社會超前部署,未來將在高鐵特定區周邊打造「整合式長照附高齡友善旅宿康養樂活基地」,提供復能養護短期住宿的創新照護,以及給予長照需求者擁有如度假放鬆一樣場域,來達成全齡共融家園願景。
 
此外,草嶺石壁打造療癒場域「石壁竹創森園區」,也是雲林首座永續森林及綠色旅遊的示範基地,更榮獲世界竹組織認證為「世界竹地標」。
 
在日前舉辦的「2024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邀請世界各國竹大使蒞臨參觀,園區內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高濃度負離子,更能幫助身心靈放鬆。
 
此外,雲林縣下半年除「2024雲西海洋音樂季」即將登場,系列活動橫跨7月與8月期間,10月更適逢國慶煙火首度在雲林舉行及國際偶戲節,在此衷心推薦各位來賓有空可到雲林遊玩。
 
張縣長表示,因應並改善少子女化問題,今年雲林縣首次辦理集團婚禮,520見證30對新人婚禮,鼓勵年輕朋友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外,推出「雲林萬寶龍計畫」。
 
凡龍年、明年小龍年的新生兒,只要是生產前父母一方設籍雲林滿3個月的鄉親,113年出生加碼生育津貼,前3胎每名補助3萬元,第4胎起每名補助10萬元。
 
另於113及114年生產再加碼生育營養禮金,每胎新生兒補助3萬元,前3胎子女每名共可領6萬元現金,第4胎以上每名共可領13萬元現金。
 
另外還有3包尿布做為生產禮,推動至今已發出1億2781萬元現金,今年1到5月已較去年同期增加779位新生兒。
 
張縣長說,萬寶龍計畫是目前全國鼓勵生育補助最高額的福利政策,且本縣幼兒園建置完善,大大降低父母經濟及照顧的負擔,鼓勵青年朋友敢生敢養,為家庭增添興旺、為經濟提升競爭力、為國家增加人才,期許未來雲林有更多新生兒出生。
 
縣府為迎合中高齡者的就業需求,活化斗南歷史建築「台汽車站」作為「青銀共生基地」,並委託專業團隊-國立中正大學來管理並開辦各式各樣實用的培訓課程,看見在地生活的需求。
 
培訓課程以成人教育為主,樂齡食農教育為輔,協助中高齡者進行再就業的設計,使這個看似不易再就業的族群,可以在最快時間之內學到新技能,或是優化原有的產業,得以進入高齡社會市場繼續工作。
 
此外,同時也協助在地年輕人,使他們看見高齡社會機會,進而發展在地生活產業,「學習力化為經濟力」,已完成許多中高齡者成功創業與扶植回鄉青年創業案例,藉此建構更多元且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環境。
 
「雲林不能有三餐不繼的人,更不能有無法遮風避雨的居住環境!」張縣長說,照顧雲林獨居長者及弱勢家戶,讓他們都能吃得飽、穿得暖,縣府推動「雙B計畫」,雙B計畫就是防餓(保障獨居長者及弱勢家戶物資)與防寒(改善獨居老人及弱勢家戶居住環境)。
 
由縣府搭起平台串聯20個鄉鎮市公所、村里幹事、警消與教育單位共同走進本縣各村里及社區,盤點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建立獨居長者與弱勢家戶的名冊資料庫,通報後立刻進行查訪評估調查。
 
現在已建立170處的長者關懷據點,主動發現居住環境不佳、食物與保暖物資不足的獨老與弱勢家戶並提供協助,照護弱勢族群居住環境與生活,確保雲林縣民之居家安全與增進社會包容的福祉。
 
張縣長指出,雲林已邁入超高齡縣市,長輩獨居、老老照顧情況普遍,許多偏遠地區沒有自助餐店、便利超商,縣府積極在各鄉鎮推動長青食堂,補足長輩用餐問題。
 
鼓勵長輩到各社區活動中心、長青食堂一起共餐,維持社交關係,不但照顧長輩飲食營養,同時照顧長輩精神、心理、健康,延年益壽,避免或延緩失智。
 
長青食堂從107年的66處,持續增加到現在的178處長青食堂據點,用餐頻率全國第一,還有多數長青食堂不只供餐,也兼辦社區關懷據點服務,讓長輩走出家門學習、增加人際關係互動機會。
 
在強化醫療量能部分,縣府團隊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聯手建立「醫消聯防虛實整合系統」,能夠在重大災害發生時讓傷者獲得即時的醫療處置,除出動救助隊、救護隊到場執行救援,同時啟動聯防機制。
 
由醫療團隊在最短時間整裝出發,第一時間支援災區醫療需求,後送醫院時,透過資訊5G系統科技優勢,即時回傳傷者資訊,縮短到院檢傷時間。
 
張縣長表示,這幾年來在與縣內各醫院的合作下,積極發展智慧救護,不只是在109年引進電動骨針,110年實施院前超音波檢傷,甚至不斷汰換老舊救護車,配置12導程的心電圖機,把握黃金救援時間讓鄉親得到最好的醫療。
 
縣內OHCA到院前存活率,已從以往7%提升到21.74%,已有3倍的成長,成功救回多名嚴重創傷病人!
 
對於雲林AI智慧科技農業發展,張縣長說,透過地方創生與因應氣候變遷兩專案辦公室的共同合作推動下,以智慧科技農業和地方創生鍵結,積極發展農、漁、畜牧業數位轉型,推動節能減碳並促進智慧科技發展。
 
雲林縣以「低碳、負碳農業」與「科技智農」為農業轉型目標,積極輔導農民投入智慧科技創新農業,更省時、省工、省力,吸引青農投入,實踐農業永續淨零。
 
在農業發展部分,張縣長舉微醺農場、北港鎮「宏昇芽菜」、大埤鄉的富禮農場案例分享。
 
其中微醺農場(負責人黃衍勳)是水林鄉地方創生的典範,不僅使用離地式介質栽培技術種植出清脆鮮甜的小黃瓜,並且導入自動化養液系統、環境控制系統及溫室設施等技術。
 
透過智慧科技掌握全面的控制,也能夠使農民種植更加簡化、更加輕鬆,維持穩定收益,傳統種植1年3收,溫室種植可到1年4收。
 
另北港鎮「宏昇芽菜」,將傳統農業結合智慧科技,讓豆芽菜產銷跳脫傳統,從慣性農法變成有機農法,更加安全健康,也應用智慧環控栽培及結合大數據分析,提升芽菜產能與品質,而且還是全台唯一芽菜具有產銷履歷者。
 
從芽菜的栽培、清洗、秤重、包裝、檢驗一條龍自動化,保鮮期從原本1天延長到1周,並且成功打開超市、賣場的通路。
 
大埤鄉富禮農場,打造光電農場,建置智能環控式廠房並導入物聯網技術,利用各式環境感測器的即時監測,反饋給控制系統,驅使控制系統進行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控制,以確保杏鮑菇的生長品質。
 
還在農場加工區導入自動裝填系統,傳統需要10個人力,現在只需要2人即可完成。
 
另一方面於農場上架設太陽能,每月太陽能發電6萬度,發電量足夠供應整個村庄及廠區內自動化設施使用,既符合低碳農業趨勢,又能解決因缺工而導致產能減少問題。
 
張縣長指出,在漁業發展部分,口湖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以AI智能養殖,打造減碳農業轉型成功案例。養殖用水部分,可根據水池數據進行汙水處理及淨水回收。
 
另結合自動投餌/投藥/給氧/汙水/淨水處理等系統,降低養殖漁業的人力需求,且不抽地下水改以過濾循環水,節省93%的用水量。
 
同時推動「漁電共生」,魚池上架設太陽能板利用再生能源,兼具蓄電儲能、遮陰降溫與保暖功能,可減少1倍用電量,結合智能養殖及觀光產業,成就未來農業新樣貌。
 
在畜牧發展部分,張縣長表示,台灣年產400多萬隻肉鵝,每10隻就有1隻來自雲林四湖,芳源畜牧場打造「非開放式智動禽舍」,運用「光照環控水簾式」智慧環控技術,自動化調整合適的產蛋環境,達到全年皆產季。
 
並結合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透過無線射頻辨識(RFID)腳環,識別鵝隻產蛋情形,篩選出下蛋量高的種鵝,平均一隻鵝一年可以產80顆蛋,數量達傳統養殖場的2倍。
 
過去飼養日程、精準餵食、集蛋、禽舍消毒清洗等,傳統作法1個人力洗一棟鵝舍要5小時,透過自動化沖洗設備僅需20分鐘,只需4人就能精準控管5萬隻鵝。
 
有效解決缺工問題,降低疾病感染風險,提升產量與品質,改變傳統僅有7成的育成率達到9成以上。
 
張縣長強調,雲林縣資源雖然不如六都豐沛,但深知教育是翻轉雲林的重要契機,因此縣府團隊加速前進,不斷超越。
 
縣府為了給孩子最優質的學習環境,這幾年來在教育上投注大量心力與經費資源,尤其在智慧教育的推展更是不遺餘力,期盼雲林孩子個個成為未來卓越人才。
 
在硬體設施方面,縣府自籌4000多萬建置雲林智慧教育中心,發展「人工智慧館」、「未來生活館」、「元宇宙館」、「智慧農業館」、「steam手作館」、「立體創課館」6大主題館遊學課程。
 
將AI、物聯網等尖端科技導入基礎教育中,成為全縣各級學校推展科技教育的學習基地。這些用心耕耘的教育成果,榮獲2023年行政院第6屆政府服務獎「社會關懷服務獎」。
 
此外,為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與趣味性,讓孩子學得更好,同時避免粉筆灰影響師生的健康,縣府斥資2億多元,將全縣185所縣立學校教室全面換上水洗式智慧黑板,預計總數量約2100台,讓雲林成為全國首創擴大使用智慧黑板的縣市。
 
另為使親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健康情形,縣府從111學年度起全縣學校建置並啟用APP及數位學生證,整合縣內學校各項管理系統,以及幸福飽胃站計畫,建立學校家庭緊密聯繫網絡,全面照顧守護學生。
 
張縣長說,雲林在109年率六都以外之先導入 GoShare共享機車服務,迄今已創造累積騎乘超過100萬公里、逾23萬旅次、減少近10萬公斤碳排效益,只要騎乘 GoShare就可以自在移動,輕鬆探索雲林在地風貌!
 
透過 GoShare共享機車讓大家真正落實減碳生活,從日常移動減少碳排,對環保永續行動直接參與體會,更加有感,符合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所提出淨零12項關鍵戰略中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的推動策略。
 
另外雲林也同時引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以各類型交通節點(火車站、高鐵站、停車場等)、休閒及觀光遊憩場域(體育場館、公園、文化中心等)、住宅及商業區、各級公務單位及各級學校等設置站點。
 
公共自行車是綠色城市的指標,不僅節能減碳,還能解決交通擁擠的問題,滿足民眾最後一哩路之需求。
 
張縣長指出,雲林高鐵特定區及中部科學園區虎尾基地,將是未來發展「農工商科技城」重鎮之一,縣府在人才、科研與產業發展必須更有效率及緊密的接軌。
 
縣府為此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的「智慧綠能示範場域」積極建立官學研合作,整個場域以太陽能、風能、氫能與生質能作為再生能源。
 
同時結合中央氣象署的氣象資料、電力使用模式,與即時歷史資料,預測分析用電需求與模式,進而調控再生能源發電比例。
 
除兼具節能、儲能、創能、智能化、碳匯與淨零碳排於一身,實現更為精確能源管理目標,同時符合去年於杜拜召開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中提升再生能源發展,及能源效率等重要決議方向。
 
縣府希望未來與學校有更緊密深化合作,集結更多產官學研參與,一起實現雲林2050淨零排放目標。
 
「循環經濟一直是農業大縣在面對農業剩餘資材與資源廢棄物的處置目標!」張縣長表示,縣府致力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經濟」發展到「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模式。
 
張縣長說,雲林古坑盛產鳳梨,在取其果肉食用後,還有它的葉子、莖、皮等剩餘資材需要處理,除傳統到現在的高效堆肥處理外,縣府也一直在思考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出來。
 
經過多次研議過程發現,鳳梨葉可取其纖維,再製成紡織業材料或農地膜等,並且已有相關發展實績,未來希望能夠在雲林創造這樣的一個經濟體系和場域,讓每一顆鳳梨能夠連結諸多產業發展,將每一個部分的價值最大化。
 
目前國際趨勢已有超過80個國家、200個品牌,利用鳳梨纖維來製造商品,這是未來商品的走向模式,雲林縣已有此願景規劃,利用農業剩餘資源進行再利用,除達到永續循環目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商機。
 
張縣長指出,醃製酸菜過程產生的廢水、菜渣等剩餘資材問題,影響環境甚至農田土壤,縣府近日也與臺灣大學、大埤鄉公所簽署MOU,三方合作來解決大埤酸菜專業區的農業剩餘資材去化問題,協助酸菜產業永續發展。
 
未來將藉由生態循環方式進行廢水再利用,將鹵水變成液肥提供漁業養殖及藻類所需的養分,菜渣經過處理後作為飼料,用來養殖蝦類、貝類,期望可解決剩餘資材去化問題、避免土地鹽化等環境問題,更將其資源化,農廢變綠金。
 
同時縣府也輔導在地廠商進行研發,將牡蠣殼磨粉奈米化,結合回收寶特瓶重新抽絲,製成海毛紗紗線材料,它擁有抗菌除臭、吸濕快乾、保暖、羊毛手感、抗靜電及紫外線等特性,目前已商業化製成披肩、襪子、寢具等等成品。
 
縣府更與廠商合作,使用海毛紗線材製作縣府團隊的POLO衫以及外套,響應循環經濟並打造雲林縣府團隊的資源循環形象,循環經濟的體現,後續縣府還會與時尚設計師合作,運用海毛紗製成各項時尚潮流用品,讓永續循環案例更貼近生活。
 
張縣長表示,縣府為解決家戶垃圾暫置的問題,與提升縣內垃圾自主處理能力,持續推動垃圾燃料化的策略,打造「零廢棄資源化系統(ZWS)」及「全移動式垃圾機械分選系統(MMT)」。
 
將家戶垃圾提取適燃性廢棄物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SRF的品質符合環境部及歐盟的標準,後續再將SRF作為鍋爐的燃料,取代生煤,減少空氣污染物及碳的排放,同時減少化石燃料的開採和燃燒,把垃圾轉為黃金。
 
以上同時也榮獲第六屆政府服務獎「轉廢為能 垃圾全循環」,逐步推動雲林資源妥善利用與循環經濟零廢棄的目標。
 
張縣長說,前陣子她特地帶領縣府團隊至德國參訪廢棄物處理中心,希望能夠汲取經驗並引為借鏡,持續精進縣府的廢棄物處理設施和效能。
 
此外,雲林縣更率全國之先公告全面禁止養豬廚餘,杜絕非洲豬瘟,持續推動並落實廚餘全循環,廚餘透過脫水、破碎前處理後,經過高效好氧發酵結合傳統翻堆製程,將廚餘製成「雲溉肥」,也已取得肥料登記證。
 
累積至今已回饋縣民24萬9770包(約4995公噸),包含農民、社區及校園等對象,每月定期檢測有機質、氮、磷、鉀、重金屬等含量,皆符合標準。
 
另外透過農場、農改場或學術機構進行田間試驗,實際觀察有機質肥料在農作物種植過程成效,驗證品質無虞,兼顧循環經濟及減碳效益。
 
張縣長指出,雲林縣去年接連在中央政府或具公正性民間協會、基金會、學院等機構主辦的各類全國性獎項獲獎,更在國際獎項中嶄露頭角,讓國際都看見雲林的轉變和進步!
 
其中不乏政府服務獎及國家永續發展等獎項,去年共拿下155座大大小小各類獎項;更難得的今年更拿到2024 ICF全球TOP7智慧城市,這也是台灣唯一獲得的縣市!
 
張縣長感謝評核單位給予雲林縣肯定,這是對縣府團隊與鄉親共同攜手創造成果的肯定,也希望與其他地方政府分享經驗,推動城市間的標竿學習。
 
張縣長最後總結強調,低碳及負碳農業和淨零綠生活,從來都不只是公部門的事,更是百姓日常。未來她將持續和縣府團隊以「種樹者」精神,透過產官學方式,打造農業觀光科技園區。
 
縣府同時將資源積極投入農業智庫、農情資訊、地方創生等方面,讓智能科技充分導入農林漁畜業,用全面E化方式與聯合國SDGs接軌,打造民眾與環境共融、「智慧創新」永續繁榮,能與國際競爭的大縣!(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分享

蒙古國27歲婦人罹患﹁急性左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經員榮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賴金湖治癒。(照片員榮提供)

立法院江副院長會勘頭汴坑溪十九甲側河堤 整平提供為活動休憩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