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為政、林碧珠大村報導〕台中農改場發表113年的 研發成果,5大主題展現智慧、韌性、永續、安心創新研發成果。
場長楊宏瑛說,﹁蛇年賀喜迎新春﹂,中區農改場113年產業對接研發與輔導成果非常豐碩,計完成1、﹁蕎麥台中7號、文心蘭台中6號、石斛蘭台中8號、芒果台中2號等4項新品種命名。2、取得甘藍台中3號品種權。3、取得合生元組成物及其應用在治療代謝疾病和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用途、智慧化控制作物補光方法與系統、栽培盆翻轉裝置、植物採摘裝置、植物篩選裝置等5項專利。4、水稻台中秈199號種子繁殖與優質生產技術、木黴菌TCT888製劑在禽舍墊料應用與農畜剩餘物質堆肥化技術等34項技術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5、供應作物種原生產面積22606公頃。6、辦理葡萄氰滿素催芽優化技術田間觀摩會推廣,逾2000人次。
楊場長又說,中區農改場團隊研發成果可圈可點,去年囊括農業部研發成果管理運用獎的優良管理單位、華藝數位公司2023年台灣學術傳播獎期刊組的生物農學類﹁最佳下載獎﹂Top1、國家新創獎、國家新創精進獎、優秀農業教育及推廣人員獎、學會競賽及學會成就獎共計14個獎項,17人獲得表揚。
楊宏瑛場長指出,團隊去年辛勤耕耘獲得的佳績,特精心挑選出5項成果亮點與各界分享。5項成果名稱是1、農業混合實境(MR)沉浸學習教材開發,打造智慧學習環境。2、盆切花兩用的文心蘭大花新品種﹁台中6號--美夢﹂。3、芽孢桿菌與新型蟲生真菌於病蟲害防治成果與製劑開發。4、深耕園藝治療,輔助病友重返職場生活。5、掌握健康,一日飲食探索。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