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可/臺北報導】
春風拂面,馬蹄聲疾,伴隨著詩意的春日暖陽,士林孟焦畫坊於2025年4月1日至4月15日舉辦了「三秦公孫乙巳張克晉書畫展」,這是張克晉教授的第二十次個展。張克晉教授出生於臺灣,但祖籍在陝西,身為北宋理學家張載的直系後裔,他的故事與創作,深深根植於中國文化的沃土之中。
張克晉教授,字子健,號瑞樓,齋館名為「玲瓏山房」,是著名的學者錢穆的弟子。他不僅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東吳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還深入研究中國古文物及書畫史。憑藉其卓越的學識和獨特的思想,張教授在文學與書畫的領域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書法師承戴蘭邨及汪中教授,國畫更是受到唐寅、溥心畬及陳雲彰的影響,作品中常能見其自賦詩詞,表達自我與藝術的融合。
張克晉教授的藝術核心在於「中國文人書畫」,這種藝術形式講究的不是單一技藝,而是詩、書、畫、印的全面修養。這其中,學問、思想、才情、人品缺一不可。文人書畫不僅是一種視覺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體現,與民間及宮廷繪畫截然不同,並且標誌著東西方藝術的顯著差異,是人類藝術史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的繪畫面臨著西方畫派的挑戰,許多富有藝術性的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於文化傳承的漏洞,真正代表中國士大夫精神的畫作與作品愈來愈少,溥心畬被譽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這樣的評價既是對文人畫的懷舊,也是對其未來的惋惜。
然而,張克晉教授堅信中國文人的精神永不消逝。他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種最獨特、最典雅的文人氣節不會因為侷限於某一時代而消亡。他呼籲有志之士不應空談突破,應把融會貫通的功夫與傳承放在首位,以延續文人畫的精髓。
在這次展覽中,張克晉教授不僅堅持使用傳統材料,如絲綢、宣紙、墨水及顏色等,更在技術上力求典雅與寧靜。他在創作中專注於書寫與作詩,尊崇典雅的山水文人畫,選用最佳的印材及著名的篆刻內容。他走訪中國傳統的名鄉,精選最優質的國畫顏料,從不馬虎對待裝裱的品質,努力將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美境界融入其作品之中。
張教授謙虛地表示,希望自己能成為「繼溥心畬之後,肩負中國文人畫傳承發揚使命的重要角色」,他的夢想是希望作品能成為中國藝術史上被儲存的精彩一頁。他所說的「傳承,是一種使命感」,深深地啟發了人們對於文化與藝術的思考。
在此展覽中,觀眾不僅能欣賞到張克晉教授的書畫作品,更能感受到那種渾然天成的中國文人精神。美哉書畫,治世傳家,這些作品必將成為慧眼收藏者心中最珍貴的瑰寶。
(圖/單位提供 彭可翻拍)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