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陳財能、謝家豪

9月6日下午兩點至四點,謝家豪與陳財能在作家暨紀錄片導演赫恪的引導下,從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第三鄰出發,沿著馬太鞍溪一路至台九線馬太鞍溪橋,訪視並勘查上游堰塞湖及下游河道的現況。

在明利村訪問當地長期居住的住戶時,他們指出,堰塞湖形成已超過二十年,但因去年十一月底的康芮颱風導致大規模崩塌,規模急遽擴張,甚至超過南化水庫容量。雖然天然壩堤長年堆壓下暫時穩定,潰堤可能性小於五成,但一旦壩底壓力過大,仍存在潰決風險。目前距壩頂高差僅剩25公尺左右,讓人不得不提高警覺。



由於堰塞湖距離聚落約11公里,從對岸警察靶場下河床進入來回需時十小時,因此我們並未能直抵現場。但據住戶轉述,農業部林務局已設置陸空監測設備,並不定期向潰堤潛勢範圍住戶簡報最新情勢,花蓮縣政府也已規劃撤離演習。
我們沿馬太鞍溪下游勘查時,確認縣府在第九河川分署監督下已於今年二月發包疏濬工程,並針對萬榮、鳳林及光復三鄉鎮170戶實施撤離演練。然而,因河床長年墊高,防洪能力仍未見明顯改善。
綜合評估,目前堰塞湖雖屬「相對穩定」,但若遇豪雨或颱風,萬榮明利村、鳳林長橋、大榮、山興,以及光復大馬、大平、東富等聚落,仍屬高風險區。
因此,我們呼籲:上游監測應持續強化,下游疏濬必須加快腳步,把握汛期前的黃金時間。防災要做在災前,而不是災後補救,唯有超前部署,才能真正守護花蓮居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