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銘/高雄報導】台灣釣魚人口破百萬,釣友使用的釣具是否環保,攸關海洋生態保護,如果釣具的設計與材質未考量環境影響,脫落的浮標及假餌,可能淪為海洋廢棄物,因此海保署推動「友善釣具」認證制度,力促海廢減量。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說明,若釣具設計與材質未考量環境影響,仍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壓力,例如脫落浮標、假餌或釣具成為海洋廢棄物。
海保署指出,友善釣具認證制度以「減塑」、「減害」、「釋回」與「安全」為概念,鼓勵使用可分解或低污染的材料,採用降低魚體傷害的設計,或製造能提升釣友自身安全的產品。
假餌、釣魚衣若採用天然材質,或解鉤棒、活魚桶等能提高釋回成功率的產品,皆可提出申請認證。通過審查的產品,可獲海保署「友善釣具」標章認證,搭配貼紙、門市插卡、數位圖檔等行銷推廣素材,提升產品的曝光度,有助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海保署強調,申請認證的流程簡便透明,如為釣具相關製造、代理及零售業者,備妥產品、照片、材質說明、使用方式或理念說明等文件,即可提出申請。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執行審查,設有認證與輔導窗口,詳情可至海保署官網查詢。希望更多業者與釣友一起投入保育行動,同時鼓勵業者投入海洋友善產品研發與引進。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