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東海之夏
嘉義市防災資訊網
拒售菸品喬裝測試
114雲林全運會
旅讀水林狀元村
雲林縣立田徑場
114雲林全運會
雲菁人才培育年
嘉義市購物節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114雲林全運會
廠商廣告

花東特派員張柏東/花蓮縣報導

圖文:謝家豪

垃圾山
堰塞湖
豬臭味

花蓮不僅以山海美景聞名,也一直被視為台灣「最乾淨、最宜居」的地方之一。然而,近年來從北到南卻陸續爆出重大公共安全與環境風險事件,顯示在美麗風景背後潛伏著長期被忽視的結構性問題。

北區:吉安垃圾山大火,空氣品質淪陷

花蓮縣吉安鄉光華垃圾轉運站(俗稱垃圾山)9 月發生大火,濃煙連日瀰漫花蓮平原,居民頭暈、噁心、咳嗽不斷。官方監測數據雖稱「在安全範圍內」,但村民質疑短時間吸入高濃度毒物恐造成慢性健康傷害。這不僅是一次火災,更暴露了花蓮長年「無焚化爐、垃圾長期堆置」的制度缺陷。

中區:馬鞍溪堰塞湖,隱形水庫一旦潰堤下游無法逃

花蓮馬鞍溪(馬太鞍溪)上游因崩塌形成巨型堰塞湖,壩體高度近 200 公尺、蓄水量數千萬立方公尺,專家警告如遇豪雨或颱風,壩體隨時可能溢流或潰堤。政府雖已設監測站並進行細胞廣播演練,但多項減災工程仍停留在規劃階段。颱風季節逼近,這座「隱形水庫」對下游居民構成難以忽視的潛在威脅。

南區:玉里鎮養豬場臭味,長年侵擾居民。

在花蓮最南端的玉里鎮,福安街與中城國小一帶長期被養豬專業區的惡臭困擾,每逢南風更是「撲鼻難耐」。居民投訴二十年卻遲遲未見改善,地方政府與業者之間的責任歸屬模糊,也暴露出台灣農牧廢棄物管理的灰色地帶。對外來遊客來說,這股惡臭不僅影響印象,也削弱地方發展觀光的努力。

三大危機,一個共通點:制度性怠惰與監督真空!

這三個事件看似毫無關聯,實則同屬「公共安全與環境治理」的大考:

垃圾處理長期堆置、火災一觸即發;

崩塌與堰塞湖監測與減災進展緩慢;

養豬廢水與臭味管制長期無解。

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有「早就知道卻沒行動」的影子,也都有「政府單位多頭馬車、缺乏跨局處整合」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的呼籲:危機就是改革的契機

北區垃圾山:建立「源頭減量+分區轉運+在地小型焚化或資源化設施」的長期策略,避免垃圾越堆越高。

中區堰塞湖:在颱風季前完成最低限度的減壓工程,明確公告撤離標準。

南區養豬臭味:強化廢水處理與惡臭管制標準,建立業者改善時程與民眾監督平台。

花蓮是台灣東部的門面,更是觀光與農業重鎮。當「美麗的花東」與「環境治理」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失去的不只是居民健康與安全,也可能是整個區域的未來競爭力。

從北到南,三大公安問題正在集體敲響警鐘,唯有正視問題、超前部署,才不會讓花蓮陷入「景美卻難居」的惡性循環。

分享

一場馬拉松|跑出地方新氣象,也該跑出環境改善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