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玉言故事: 臺灣玉傳奇》特展從今天(7)日至12月16日止,展出展品200餘件, 現場還有可以觸摸的臺灣玉原石、可以實坐的玉椅。科博館用玉來說故事,讓臺灣玉的價值、 特色與其獨特的美學及工藝技法,都能重新被理解與重視
科博館孫維新館長表示, 科博館的使命就是展出世界上一切美好與真實的事物, 以引導世人向善。此次特展展出的美"石", 便是從文化及藝術的角度認識科學。 孫維新館長也期勉科博館同仁成為體制外的老師, 不再用科學教科學,而是從文化、藝術、大自然現象, 甚至網路留言等角度出發,讓民眾親近科學、認識科學。
特展協辦單位之一「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由研究典藏組葉美珍組長代表出席記者會, 本身從事臺灣考古研究的葉美珍組長表示, 卑南文化是使用玉器的極盛時期,之後玉器傳統便逐漸衰退, 希望藉由此次特展,讓民眾更加認識玉的傳統、工藝及藝術。
科博館孫維新館長表示,
2020年獲頒文化部「國家重要傳統工藝玉雕技藝保存者」, 榮獲「人間國寶」頭銜的黃福壽老師致詞表示,臺灣玉種地通透, 水頭飽滿,質地細膩,消失千年後終於重新被發現。 黃福壽老師投入玉雕數十年,創作多取材自花鳥草蟲, 作品跳脫傳統題材和技藝窠臼, 本次特展首度對外公開展示黃福壽老師最新創作「風輕輕地吹」, 以臺灣玉為雕刻材料,充分掌握玉材的溫、潤、堅、密特性, 以精湛技法完成,輕盈細膩的玉雕大作重量不到1公斤, 卻是由30公斤的臺灣玉所精雕細琢而成。
科博館展示組何恭算主任致詞時感謝所有協辦單位及各界好友協助, 並特別介紹玉雕藝師黄義雄老師。 高齡84歲仍持續玉石創作的黄義雄老師, 14歲起即從事翠玉及珊瑚雕刻, 展場入口所展示的大型臺灣閃玉原礦,外形酷似臺灣、 重量超過300公斤,就是黄義雄老師珍藏一輩子的重要原石。 臺灣閃玉具有發達的片理,質地上乘的大件原石十分少見, 而此件展品不只體積驚人,其質地更呈緻密的塊狀產出, 是難得一見的頂級雕刻玉材。
「臺灣玉」即臺灣閃玉,又稱為「豐田玉」, 主要產於花蓮縣壽豐鄉豐田地區,屬角閃石類礦物, 呈暗綠色至黃綠色,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與工藝技法。此次特展分類介紹玉石的科學定義,進而區分玉石和其他美石, 以及臺灣玉的野外產狀、物化特性和開採歷史, 並透過考古出土的臺灣玉成品, 認識臺灣玉在新石器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及文化脈絡, 更進一步推論其在環南海貿易圈中的流通與交換行為。
本次特展有6大主題,將臺灣玉的獨有特性、 使用方式、相關工藝、開採歷史等,以時間為軸依序呈現。「 玉石傳統與文化」主題以華人玉石傳統與文化為介紹起點, 展出商朝禮器與配飾組件。「世界玉石探索」 主題結合礦物學與考古學展品, 詮釋科學性的玉石知識和世界代表性玉石文化的特殊性, 科博館典藏重要古物, 距今約5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馬蹄形玉器也在此區展出。「 臺灣閃玉之美」主題展示普通閃玉、 臘光閃玉和貓眼閃玉3大類的閃玉原石。「史前臺灣閃玉」 主題特別挑選幾處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遺址所出土的玉器遺物, 包括花蓮縣支亞干遺址出土大量玉材性遺留、 卑南文化出土的獨特形制玉器,以及中部出土的玉梳形器等。
臺灣玉雖早在5千年前即被先民使用,卻被遺忘沉寂千年, 直到1961年才再度被開採利用。 已出土的史前玉器如丸山文化人獸形玉玦與側身獸突起耳玦等, 造型獨特優美,工藝技術令人驚艷。而近代工具及技術精進後, 玉雕藝師們得以創造更多元的精彩玉藝作品。「治玉工藝技術」 主題即呈現不同時期的治玉工藝技術。最後「臺灣閃玉風雲再起」 主題則展示黃義雄、黃福壽和黃南強三位玉雕藝師的精緻作品, 透過他們精湛的雕琢,將玉材賦予更高的人文深度, 也大大提升臺灣玉的藝術價值。
「臺灣玉」即臺灣閃玉,又稱為「豐田玉」,
本次特展有6大主題,將臺灣玉的獨有特性、
臺灣玉雖早在5千年前即被先民使用,卻被遺忘沉寂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