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文一嘉義報導】嘉嘉是一個八歲的小男生,從小就活潑好動笑臉迎人,由於父母工作忙碌,嘉嘉想要什麼總是會順著嘉嘉。到了三年級,嘉嘉突然不願意寫功課,甚至哭鬧抗拒。老師交代的事情也隨興記一下,對於老師、父母的管教都完全無法配合,父母因此帶嘉嘉前往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找兒青科章秉純主任求助。
在章主任深入了解後,認為嘉嘉除具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傾向外,亦屬於阿德勒中「控制型」人格,會利用自己所能做的行為,控制自己的世界。章醫師也與嘉嘉媽媽進行親職教育;在配合藥物的協助下,嘉嘉的情況日趨穩定,學習、人際,也都逐步回歸正軌,嘉嘉媽媽的臉上也終於出現睽違多時的笑容。
章秉純主任提到兒童教養,是少子化世代父母很重視的一項議題,坊間各式各樣的專家、長輩經驗、親朋好友等,都有各自的教養理論,當家長遭遇問題,特別是面對哭鬧、暴怒的孩子時,往往很難決定「我究竟該聽誰的?」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因此在兒童腦部尚未成熟時,孩子的行為、思考模式、都完全受到父母或是照顧者影響;而人類是一種很特別的生物,腦部在幼童期、甚至兒童、青少年初期,都尚未發育完整,故此時的情緒問題與其解讀為「疾病」,但不如視為「發展不均衡」較為合宜。
章主任說明,兒童會易怒,成人也會易怒,但孩童的持續易怒若長達三十分鐘,可能家長就要稍微注意了。近年來,研究兒童情緒的學者對一群持續易怒的兒童,進行腦影像學的研究,發現他們的杏仁核、頂葉、枕葉與額葉在實驗中會出現異常活動,在挫折期間,這些兒童的後扣帶迴和頂葉皮質,功能也較一般狀況為弱。這些生理現象告訴我們,兒童的易怒有時不是「說破嘴」就可以解決的。就跟體弱多病的孩子,不是請了厲害的體育老師,就可以跑得比較快一樣。
凱弗基於阿德勒理論提出「生活方式」,可分為四種優勢人格,為「取悅他人型」、「控制他人型」、「追求舒適型」、「超越他人型」四大類,就取悅型來說,志願為他人付出,但反之則會失去自我;控制型則是最守法的,相反的,失控後反而是最不守規矩、無法親近人群也易怕挫折,章醫師認為,門診常遇到「暴怒孩子」最多的類型就是屬於控制型人格;舒適型則愛好和平不與人爭,但偏掉後會出現逃避、懶惰等現象。
最後,章秉純主任表示,不論孩子是以什麼樣的生活型態過人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正確的兒童教養,可以增強他的「社會興趣」,才不會「長歪」成為一個自私的人;增加社會興趣會使孩童在未來有對社會、他人的責任感,因此章醫師建議父母在教養中增加合作與分享,讓社會興趣從家庭中開始萌芽,讓每一種生活型態的孩子都能有豐富幸福的人生。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