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共同舉辦的2022「在地與多元的文化論證」學術研討會, 12/3(六)、12/04(日)連續兩天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盛大舉行,本次不但有諸多研究者投件參加論文徵稿,研討會當天各界藝文同好亦踴躍參與,共同參與此一臺灣美術研究成果發表的盛事。今日開幕式,國美館長廖仁義致詞時表示,國美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都有著對臺灣美術史研究的共同目標,不管是站在民間或公部門的立場,都希望能互相支持,讓民間與公部門的結合激發學術活力與能量。
廖仁義館長強調,國美館是一個以典藏品作為依據出發建構美術知識的場域,定位上應該要涵蓋的臺灣美術範圍包含從現在到過去,涵蓋當代、現代、前現代、史前、南島等不同時代,作為「國立」的臺灣美術館,每個時代的美術史、前輩藝術家都需要同樣被重視,也應該是國美館的研究範圍。現在除了入館可以看到黃土水的《甘露水》已經入藏在館內,也將會用典藏以常設展的規模來持續讓民眾看見,接下來2022/12/17- 2023/03/12也將會有《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明年的3月還會有黃土水的大展,希望國美館能夠讓美術知識涵蓋每個時代,每一個時代都應該被重視,沒有一個時代應該被忽略。
國美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一致認為,多元化已然成為臺灣美術的顯著現象,且不論創作趨向、展覽型態與研究取徑皆成普遍價值。但與此同時,在地化之鏈結也成為重要趨勢。多元與在地並非互斥之兩極,而有相對而相成的辨證張力。臺灣美術史透過研究,找到了多元融合的根源,又彰顯了主體性之特質與魅力。當代視覺藝術的多樣化,不僅在哲思層面觸及主體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係,更在形式風格與展覽方式表現出多元性。另一方面,美術館、博物館的價值與功能的再定位、替代空間的作用與展覽機制的新創可能性,亦促進體制之更新以及論述的眾聲喧嘩。在此次研討會的議題方面,文化面的去殖民化或去霸權化,乃至去中心化的探討,皆有可觀的成果。
國美館表示,本屆研討會不僅關照以上多元化與在地化的創作實踐與理論議題,也兼及台灣美術史各式人事物之主題,以期展現臺灣近年來學術研究的豐富多樣,引領愛好者持續關注臺灣的成長與成果。 此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合作,針對臺灣美術史在地與多元面向之相關議題,共同規劃三個主題:「主體性與異質性」、「展覽作為事件:體制、歷史與方法」、「臺灣藝術史中的人、事、物」,探討當前臺灣的藝術生產體系與美術史撰寫視野的開展,例如臺灣美術史研究、策展與創作實踐等,建構置放在當代的全球化語境,逐漸展現出臺灣多元融合的藝術特質與價值。
國美館表示,本屆研討會不僅關照以上多元化與在地化的創作實踐與理論議題,也兼及台灣美術史各式人事物之主題,以期展現臺灣近年來學術研究的豐富多樣,引領愛好者持續關注臺灣的成長與成果。 此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合作,針對臺灣美術史在地與多元面向之相關議題,共同規劃三個主題:「主體性與異質性」、「展覽作為事件:體制、歷史與方法」、「臺灣藝術史中的人、事、物」,探討當前臺灣的藝術生產體系與美術史撰寫視野的開展,例如臺灣美術史研究、策展與創作實踐等,建構置放在當代的全球化語境,逐漸展現出臺灣多元融合的藝術特質與價值。
國美館說本次研討會論文應徵踴躍,最後評選出16篇論文,於二日間規劃兩個場次的專題演講與八個場次的發表,重新考掘在地、邊陲的、屬於非主流的聲音,豐富了臺灣美術史的取徑與觀點。從標榜多元敘事、典範轉移的新藝術史的角度看來,其所富有的多元性與在地性,也在當前臺灣的藝術論述與實踐中持續不斷地開展;置放在當代的全球化語境裡,對臺灣美術的研究顯得別具意義。如何透過相關論述、展示及教育推廣等,建構更具跨國流動性的知識平臺及觀眾網路,跳脫過往集中以作品流派、畫家生平為取向的方式,作為臺灣美術史的「主體性」與「異質性」的思辨與再認識,成為重要的論述面向。
國美館廖仁義開幕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