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特派員張柏東/花蓮縣報導
圖文|鳳林鎮公所
日治時期,日人稱中興地區為草鼻,民國34年台灣光復日本人離台,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原住民陸陸續續遷徙至中興地區生活。
民國40年遷徙人口數大增,聚成為部落,及至民國57年政府將社區名稱改為中興,土地地段仍沿用草鼻,現今的193縣道當時尚未開通,族人進出部落均需涉水,不論溪水瀑漲或乾淍期,都得冒險過溪。
此坡為部落村民進出鳳林之隘口,民國40年至60年間,計有鍾姓、陳姓、潘姓、林姓、楊姓等7名村民,因過溪不幸溺水身亡,親人命喪溪中家屬哭斷腸,故取名為斷腸坡,民國79年部落耆老共商向縣府爭取建得此亭,取名為哭亭,以作追念。
特別感謝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112年水資源作業基金公益支出補助鳳林鎮公所經費改善哭亭及周邊環境綠美化,原擋土牆改善成具有阿美族特色的圖騰設計,深得居民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