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華報記者/張世昌報導】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即日起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展出「匠心.種新—2021年技職師資培育成果展」,今(9)日開幕式由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頒授感謝狀予授課師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頒授研習證明予學員,展現今年度技職師資參與傳統建築裝飾技術增能深度研習成果。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文化部未來將研議修法使文化資產修復比照「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在工程經費裡面編列傳統藝術之公共藝術經費,且基於文化資產的特殊性,公共藝術作品必須是傳統工藝師或傳統匠師的作品。
蕭宗煌指出,以前學徒需3年4個月才能出師,主要因為學徒為半長工性質,且匠師隨興教授,造成學徒須長時間學習,才能習得眾多技術,現在文化部文資局開辦人才培育課程,邀請傳統匠師完全不藏私的教授學員,並採用系統性教授,可增進學員學習效率與意願。
文資局局長陳濟民表示,近年來文化資產保存日益受到重視,10年內從1700多處增加至2700多處,但能進行保存修復的傳統匠師卻日漸凋零,願意進入古蹟修復行業之新血較少,原因之一為相較於新建建築,古蹟修復匠師薪資較低,因此文化部文資局將研議傳統匠師薪資參考標準,提高古蹟修復工程傳統匠師薪資,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古蹟修復行列。
文資局表示,為彌補國內修復專業人才的不足,提升傳統工匠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專業技能,於文化資產園區成立「文資傳匠工坊」,陸續開辦各傳統修復技術相關工項培訓課程,積極投入修復產業專業人才培養,累積至今超過25班,培訓學員超過450人次,亦透過與教育部跨部合作,藉由講師、匠師赴公、民營機構辦理增能深度研習,培育技職教育種籽教師,為文化資產教育扎根及播種。
「師資培育計畫」透過專家學者、保存技術保存者及經驗豐富的匠師指導,至今共培育97人次技職種籽教師,累計教案設計數量共51組,至今推動的課程,包括「108年技職師資木作增能培訓」、「109年技職師資傳統木作增能深度研習課程」及「109年技職師資傳統土水增能深度研習課程」等結構性增能課程,以及今(110)年度辦理的四梯次傳統建築裝飾技術增能研習,分別是「鑿花作」、「泥塑作」、「剪黏作」及「彩繪作」。
文化部文資局表示,期盼所有參與培訓的教師透過文化資產修復技術的增能深度研習,將學習成果及所發展的教案帶回教學現場,結合課程,將傳統修復知識與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厚植傳統修復技術人才扎根工作。
此次展出以「匠心.種新」為主題,意寓師資培育計畫秉持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所有參與研習指導的講師、匠師在教學過程中無私地傳授畢生知識、技術與經驗給學員,讓傳統修復知識與技術得以傳承,並成為未來文化資產修復的重要資源。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