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優鮮
運動i臺灣 雲林動起來
鄒去嘉義
雲林首次篩
慢遊雲林-抽百萬名車

花東特派員張柏東/台東縣報導

因受地震影響,臺東縣成功鎮小馬隧道內出現落石積沙,公所4/17日下午13:30進行小馬隧道落石清除作業,施作期間暫時封路,傍晚5時落石清除作業已施作完畢,隧道恢復正常通行。

封閉|落石積沙
搶通|清除完成

聞辭典:小馬隧道

小馬隧道,舊稱泰源隧道,為臺灣一座公路隧道,位於臺東縣成功鎮,貫通海岸山脈,連接省道臺11線臺23線交通。除此之外,該隧道在路面之下還有小馬圳通過。

沿革

日治時期

小馬隧道東口

小馬隧道最初興建於日治時期,當時統治臺灣的日本,為了灌溉海岸山脈東側小馬地區的農田所需要,因此臺灣總督府命令當地原住民阿美族族人,自海岸山脈中的馬武窟溪引水,透過暗渠穿越馬沙林尼山,後來到小馬地區進行灌溉,而這座暗渠便是小馬隧道的前身。

該項水利灌溉工程於1929年正式完工,當時該條圳道稱為「小馬埤圳」。後續為加強泰源盆地對外的交通,因此臺灣總督府獲得日本中央政府補助的10萬日圓後,再次命令當地原住民,將原兩尺寬的圳道的暗渠斷面擴大成為四尺寬,可供人車可通行的隧道。1932年,隧道擴建工程完工,工時共費時15年之久。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帝國戰況逐漸趨於劣勢,這時臺灣時常受到盟軍轟炸機的空襲,而小馬埤圳的這條隧道便在當時成為了為泰源、小馬地區居民躲避空襲的重要防空避難所

戰後時期

1945年終戰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收,小馬埤圳的隧道被臺灣省政府接管後改名「泰源隧道」,是當時臺東縣境內唯一的公路隧道,也是海岸山脈要出入泰源盆地的唯一途徑。1960年時,泰源隧道更被列為臺東十景的「桃源洞天」。

1972年,臺灣省公路局動工興建東富公路,自臺東縣東河鄉開始闢築,一路沿著馬武窟溪,進入花東縱谷後,通達花蓮縣富里鄉。當公路完工通車後,為今日的省道臺23線,泰源隧道在交通上重要性也隨之被取代。

1997年,原隧道僅能容納一部車輛單向通行,臺灣省公路局計畫擴建為能容納兩部車輛可通行的雙向道,然而消息傳到成功鎮,經當地居民陳情後,臺灣省公路局決定保存現狀,並找尋其它地點另闢隧道,然而隧道最終並無興建。

2002年12月,泰源隧道正式公告列為臺東縣歷史建築

2004年,由於成功鎮當地居民認為泰源隧道位於該鎮的小馬段,加上日治時期稱為小馬埤圳,認為臺灣省公路局所改名的泰源隧道不妥當。因此開始推動泰源隧道復名計畫,並於成功鎮民代表會在第17屆第8次臨時會中,通過「隧道應回復正名為小馬隧道」一案,遞送至成功鎮公所辦理。成功鎮公所了解後,於同年10月將泰源隧道正式復名為小馬隧道,並在隧道東口左側豎立紀念碑一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分享

入侵霧鹿|臺灣黑熊闖農園,破圍籬吃掉9隻雞,部落青農速通報獲補償及獎金。

屎速列車|麻煩製造者,原來是竊盜通緝犯,自強號6個座椅、1處地板,遭人塗抹糞便,破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