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優鮮
2024竹博覽會
慢遊雲林-抽百萬名車
運動i臺灣 雲林動起來
鄒去嘉義
雲林首次篩
慢遊雲林-抽百萬名車

【本報綜合報導】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17日上午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舉行的首場記者招待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同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叢亮同志,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同志等三位黨代表向記者說明。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指出,16日上午,我們非常榮幸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開幕式上作的重要報告。報告深刻闡述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深刻闡明瞭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報告當中有很大的篇幅講到了經濟工作。
作為新時代經濟工作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我們感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攻克了許多長期沒能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和要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

趙辰昕表示,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3.9萬億元增長到114.4萬億元,我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增長到18.5%,提高了7.2個百分點,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9800元增長到81000元。還有很多鮮活生動的數字和事實,前一段時間,「中國這十年」系列新聞發佈會作了很多介紹,就不在這裏一一列舉。

趙辰昕並表示,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國經濟實力的歷史性躍升,我國經濟建設的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偉大成就,是在國際形勢嚴峻複雜、各類重大風險挑戰接踵而至的大背景下實現的,的的確確是來之不易,我們在實際工作當中有著切身的體會。我們感到,這得益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得益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

趙辰昕說,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在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的過程當中,不斷形成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創造性的理論成果,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要的原創性貢獻。

趙辰昕說,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的重大理論觀點,創造性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性地提出樹立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創造性地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創造性地提出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方針,創造性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創造性地提出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

在經濟工作的具體實踐當中,難免會碰到一些風險和挑戰,需要及時應對破解。比如,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問題;比如,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比如,涉及投資、消費、物價的問題;比如,如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制度設計、政策制定、工作落實等問題。

在尋求破解的過程中,我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採取多種方式廣泛調查研究,瞭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求,聽取人民群眾的建議。我們不斷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指出的方向尋找答案,我們深刻感受到,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為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我國已經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正在意氣風發邁上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面對我國發展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我們更加充滿信心。

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們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有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奮進新征程所凝聚出的磅礴偉力,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基礎有條件實現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

在新征程上,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切實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狠下功夫,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我們的實際行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求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農民日報記者提問,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如何?中國究竟能否端牢自己的飯碗?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叢亮回應表示,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廣大農民群眾和糧食從業人員辛勤努力,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具體有五大表現:

叢亮說,第一,糧食產量實現高位攀升。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1.2萬億斤臺階,自2015年起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了13657億斤,比2012年增加1412億斤。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3.5公斤,就是說,即使不考慮進口的補充和充裕的庫存,僅人均糧食產量就已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

第二,糧食生產基礎不斷夯實。全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劃定了10.58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第三,糧食流通保持高效順暢。全國標準倉房完好倉容7億噸,倉儲條件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準。積極推動主體多元、管道多樣、優質優價的市場化收購,認真抓好政策性收購,守住“種糧賣得出”底線。糧食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有效發揮了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關鍵作用。

第四,糧食應急保障更加有力。現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6000家、應急供應網點5.3萬個、應急儲運企業4199家、應急配送中心3047家,有能力應對各類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

第五,糧食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市場波動較大。與之相比,我國糧食市場供應充足,運行保持總體平穩,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上這五條充分說明,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裏面主要裝中國糧。未來,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終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和重大舉措,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提問說,這些年來成效如何?接下來國家會如何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趙辰昕回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進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引領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具體來看,一是區域重大戰略有序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已經完成,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在有序疏解,雄安新區累計完成投資超過4000億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投資超千億元。長江經濟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加快推進,優良水質比例已經提高至92.8%。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呈現新氣象,以科創產業融合為引領的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著,重大開放平臺建設進展順利,綠色共保取得新進展,公共服務便利共用水準明顯提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N+X”規劃體系加快構建,規劃綱要已經出臺並正在大力實施,水資源節約利用水準穩步提升。

二是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於東部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逐步企穩,結構調整扎實推進,近年來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5以上、商品糧量約占1/4、糧食調出量約占1/3,作為我國「大糧倉」的地位更加鞏固。

三是特殊類型地區實現振興發展。832個貧困縣和12.8萬個貧困村全部摘帽,20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資源型城市資源產出率累計提高超過36%,邊境地區繁榮穩定發展水準不斷提高。

趙辰昕說,大灣區建設實施五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1+N”規劃政策體系逐步構建,橫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深入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速提質,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加強,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逐步構建,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發展更加便利。

在此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支持香港、澳門作為重要著力點,不斷優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協同、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

以橫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為引領,加快推動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完善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有序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優化提升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功能,加強公共服務領域共建共用。

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高質量發展典範。我們將全力支持香港、澳門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鞏固國際競爭優勢,讓香港、澳門從國家發展大局中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彭博新聞社記者提問說,中國政府將如何進一步減少對鐵礦石、原油、天然氣和大豆等外國進口資源的依賴,以實現更加自給自足的經濟?

趙辰昕回答表示,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來,我們注意到外界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理解誤區。他也注意到,前天大會新聞發言人孫業禮同志在答記者問的時候也回答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借今天這個機會,再向大家重點闡述一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和要求。

趙辰昕說,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要論述。昨天,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對於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國內外有一些聲音,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意味著中國要在對外開放上進行大幅收縮,甚至講要搞自給自足的經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迴圈,不是封閉的國內單迴圈。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也早已同世界經濟和國際體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積極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促進市場經濟建設、豐富市場供給、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全面提升綜合國力創造了條件,有力改善了我國生產要素品質和配置水準,促進了國內大循環效率和品質提升。

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逆流」,一些國家想實行「脫鉤斷鏈」、構築所謂的「小院高牆」,但世界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人心所向。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世界經濟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我們將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決不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積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暢通國民經濟迴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持續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內國際迴圈順暢聯通。謝謝。

深圳衛視記者提問說,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電力煤炭供應緊張等問題,一定程度影響了生產生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有關雙碳目標對能源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能源供需緊張和地緣政治多變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我國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如何能夠更有韌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線?

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回答說,能源安全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科學指引下,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逐步完善,供給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不僅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嚴峻考驗,而且有力應對了國際能源價格動盪對我發展的傳導影響,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確保能源安全始終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們將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大力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重點從三個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線。一是扎實抓好固本強基。堅持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充分發揮煤炭的壓艙石作用和煤電的基礎性調節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力爭到2025年,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同時,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儲備體系,特別是加快儲備庫、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設施建設,確保能源供應保持合理的彈性裕度。

二是扎實抓好有序替代。緊密著眼長遠發展需要,全面構建風、光、水、核等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扎實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統籌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確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達到25%左右。

三是扎實抓好風險管控。繼續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大力推進能源安全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煤炭、油氣、電力供需等預警機制,不斷加強應急保障電源、管網互聯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提升區域互濟、多能互補水準,持續強化重點區域、重點時段能源安全供應,進一步提升應急回應和搶險救災能力,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堅決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用能安全。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提問說,國家儲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物質基礎。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都在增加,這也給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帶來了新的風險挑戰。面對新形勢,如何構建同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和應急能力,切實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

叢亮回答說,古話說,「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國家儲備不斷發展壯大,制度體系持續健全,儲備設施網路逐步完善,為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立足新征程新形勢,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圍繞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加快構建與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體系,不斷提高防範和化解風險挑戰的能力和水準,以儲備的確定性來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具體有三大重點:一是完善國家儲備體制機制。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多元互補的原則,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實物和產能、政府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機制。深入研究推進相關領域立法,分級分類壓實儲備主體責任,完善儲備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優化收儲動用輪換制度,提升儲備現代化治理水準。堅持「大儲備」和「一盤棋」觀念,完善中央和地方儲備聯動機制,強化政策統籌和區域協作,發揮規劃引領、專案支撐、數字賦能、創新驅動作用,實現優化協同高效。

二是進一步增強儲備實力。聚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認真落實糧食、能源、重要礦產品、應急物資等關鍵品類物資儲備任務,進一步夯實國家儲備家底,優化儲備佈局結構,確保平時備得足、儲得好,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同時,加強國家儲備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功能綜合化、保障基地化、佈局網路化、管理智能化,持續完善物資儲存和調運基礎設施網路。

三是充分發揮儲備功能作用。立足「兩個大局」,強化戰略保障、宏觀調控和應對急需功能,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充分發揮「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探索完善國家儲備市場調節機制,更加精准地把握吞吐調節的時度效,服務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維護初級產品供給的安全和穩定。謝謝!

關於經濟形勢的問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四季度,我們看到經濟復蘇勢頭還比較疲弱,年初確定的5.5%左右的目標現在看來實現難度比較大,同時由於清零政策短期內不會改變,很多分析師已經把2022年經濟增長的預測調到3%左右,路透社記者提問說,對今年的經濟形勢有沒有一個分析?另外黨的二十大以後,會不會出臺一些更多穩增長的措施?

趙辰昕回答說,第一,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月度間雖有波動,但總體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今年,特別是3、4月份和7月份,受外部環境、疫情、極端天氣等一些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月度之間有所波動。
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持續發力、接續政策果斷推出,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都在不斷恢復,整體保持了恢復發展態勢。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三季度經濟明顯回升。從全球範圍看,中國經濟表現也依然突出,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與全球通脹高企形成鮮明對比,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從多個經濟指標綜合來看,我國經濟的表現依然是突出的。

第二,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困難和挑戰,但更加充滿機遇。受國內外環境變化影響,當前經濟運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更要看到,面對超預期因素衝擊影響,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企穩回升,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我國有14億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加上完整的工業體系、完備的產業鏈、日益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這些基礎條件為各類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我國目前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規劃建設4.5億千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依據能效標杆水準和基準水準,對重點領域專案進行改造升級;當前,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撐了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最近我們做了很多監測,我國能源裝備、石化裝備、礦山機械、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重點設備訂單都在大幅增長,這是非常喜人的。這些都為相關上下游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中,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我國發展機遇、各類商機無處不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凝聚了磅礴偉力、注入了新的動力。我們相信,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和方向,隨著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持續顯現,宏觀政策效應不斷釋放,中國經濟回穩向好的態勢必將進一步鞏固。謝謝。

中美商會、中歐商會表示外國企業高管無法前往中國,影響外商在華投資熱情,對外商在華投資產生負面影響。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記者提問說,就目前發展階段,中方對於批准和鼓勵新的外商投資專案有何考慮和計畫?

趙辰昕回答說,今年以來,在全球疫情反復延宕、國際形勢複雜嚴峻、跨國投資疲軟的整體背景之下,我國吸引外資克服了多重困難。我們實現了穩中有增、穩中提質的明顯成效。今年1-8月,我國利用外資8927.4億元,按照可比口徑同比增長了16.4%。其中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同比增長了33.6%,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增長了14.3%、27.6%、43%。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和區域佈局繼續改善。總的看,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有信心,對中國市場長期看好。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吸引外資也面臨新的形勢。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我們將和有關方面一起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大吸引外資的政策力度,更好發揮外資促進高質量發展、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積極作用。

一是進一步加大鼓勵外商投資力度。我們將發佈實施2022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範圍,加大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對外商投資的支持力度,為外商投資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政策環境。我們將出臺以製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品質的政策措施,加大製造業引資的力度,著力解決外商投資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全面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推動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

二是進一步推動重大外資專案落地。我們將推出第六批重大外資專案,在中央層面給予產業規劃、用地、環評、能耗等政策的支持,推動專案加快落地。我們會及時協調解決外資專案在投資、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保障專案順利落地實施。

三是進一步優化外資企業的服務。剛才您講到中美商會、中歐商會,我們將更加積極主動向外資企業宣介有關政策措施,通過多種方式為外資企業和地方搭建投資合作的平臺。我們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等制度,與有關部門和地方一起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為國際投資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趙辰昕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和鮮明標識。中國擴大高水準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也不會變。

未來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發展將為地區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機遇、注入強勁的動力。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續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為外資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和便利。這裏有很多外國記者,利用這種場合,希望大家瞭解並幫我們作介紹。我們歡迎各國企業來中國投資興業,繼續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當前,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增加,保障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面臨新的形勢。經濟日報記者問說,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當中,如何有效保障糧食安全,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叢亮回答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什麼時候都要繃緊,一刻也不能放鬆」。這次大會報告作出了「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部署。我們將圍繞這一重要部署,和各地區、各部門一道,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具體有五個方面舉措:第一,落實「藏糧於地」,加大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力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挖掘潛力新增耕地。

第二,堅持「藏糧於技」,強化現代種業等科技支撐。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提升農機裝備研發和應用水準,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等防治體系,加大綠色倉儲、高效物流、糧油加工等技術研發力度,不斷為糧食安全注入新動能。

第三,優化生產佈局,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多措並舉促進穩產增產,將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落實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第四,加強收儲調控,在更高水準上實現糧食供需動態平衡。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精准調控,保持糧食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健全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儲備規模,優化結構佈局。創新強化監管和執法,從嚴懲治涉糧腐敗,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第五,開展節糧減損,促進糧食節約和營養健康。加強全鏈條管控,大力推廣智能收穫機械、綠色倉儲技術、適度加工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浪費。舉辦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主題活動,宣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營造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的新風尚。這些方面也需要媒體和記者朋友的大力支持協助。

今年8月的旱情導致水電大省四川嚴重缺電,有輿論關注中國清潔能源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問說,在極端天氣增多的情況下,中國如何在能源轉型和保障能源供應穩定方面取得平衡,避免類似的缺電情況重演?

任京東回答說,今年夏天極端高溫和極端乾旱天氣相互疊加,導致了水電大省四川出現了用電緊張的情況,牽動人心。面對災情,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落實保供穩價決策部署,統籌調配各類資源力量,確保有效發電機組穩發滿發,充分釋放大電網跨省區互濟能力,堅決保障安全穩定供應,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在新形勢下,我們將緊緊圍繞能源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決策部署,在進一步夯實常規能源保供基礎的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努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

這裏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形勢監測和運行管理。提前研判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電力的供需形勢,做細做實保供方案。實行全國煤炭產量日調度的機制和價格、庫存的監測機制,加強重點煤炭企業產量直接調度。督促各類電源機組應開盡開,充分釋放大電網跨省區的互濟能力。用市場化的方式引導用戶錯峰避峰。

二是協調保障發電燃料供應。簽訂壓實《煤炭安全保供責任書》,對有關省區完成產量和調出量進行政策激勵或約束,同步加強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目前全國統調電廠的存煤保持在1.7億噸以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約1倍,處於歷史最高水準。

三是加強煤炭電力產能建設。今年前8個月全國煤炭產量29.3億噸,同比增長了11%。「十四五」以來全國新投產各類電源裝機超過了2.7億千瓦,新增向中東部送電能力在2000萬千瓦以上。

四是推動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完善油氣進口保障體系。目前國內原油產量已經連續3年增產,天然氣的產量連續5年增產超過100億立方米,油氣的儲備能力穩步提升,市場穩定供應的底氣進一步增強。

五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穩步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海上風電基地的建設,加快推進西南大型水電站的建設,比如說烏東德和白鶴灘等巨型水電站建成投產,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沿海核電。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新型儲能電站,不斷提升系統的調節能力。

任京東說,目前,北方地區正在陸續進入冬季供暖期,我們正會同有關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準備,多措並舉增強能源供應。我們的目標是要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嚴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對全球的生產貿易活動造成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而我國部分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的高效運轉面臨著一定壓力,中新社、中新網記者提請問,下一步我們將採取哪些措施來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趙辰昕回答說,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方、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疏通卡點堵點、振作工業經濟、暢通經濟迴圈,有效保障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特別是一些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運行。

圍繞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我們正在持續推進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鍛長板補短板。一方面,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我們在加快實施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五年行動計畫,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中打造一批優勢長板產業,提升重點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聚焦國計民生、戰略安全等關鍵領域,緊盯「卡脖子」薄弱環節,按照「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一體推進短板攻關、迭代應用和生態培育,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突破重點基礎領域短板弱項。

二是穩定工業生產。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全力杜絕隨意關停產業鏈重點企業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點企業,堅決避免疫情防控的簡單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等問題,努力確保工業園區有序運轉、企業能夠正常生產經營。持續抓好物流保通保暢,著力做好能源、原材料安全保供,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

三是優化產業佈局。我們堅持“全國一盤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佈局調整優化,提高全產業鏈運行效率。強化重大生產力統籌佈局,加強規劃引領和政策指導,避免盲目投資、重複建設。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四是深化開放合作。促進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發展。提高利用外資品質,鼓勵外資加大高端製造、高技術等領域投資,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創新發展。務實推動國際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RCEP高質量實施,用好各類多邊機制,構建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體系。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五是強化風險防範。著力推動已經出臺的穩增長政策真正落地見效,特別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解難,進一步釋放政策的效應。加強產供儲加銷體系建設,強化市場監管,持續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穩價。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體系,提升風險及時識別發現、精准有效處置能力,進一步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力爭做到風險早發現、早報告、早研判、早處置,切實保障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提問,能源系統如何牢牢立足基本國情和能源資源稟賦來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支撐?

任京東回答說,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您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碳達峰碳中和是不是別人要求我們做我們才承諾要做?我想,總書記和黨中央已經給出了回答。碳達峰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主動要做。能源發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進轉型。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源的消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4%。我們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這條路我們越走越寬闊,越走信心越堅定。

簡要介紹三個方面:一是非化石能源保持躍升發展的勢頭。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已經突破了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比重超過30%。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的規模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去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已經占到全世界的將近四分之一。

二是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成效顯著。煤炭消費的比重已經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個百分點,近十年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是歷史上下降最快的時期。實施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電機組達到與天然氣發電相當的排放水準。持續升級成品油品質,車用汽柴油的品質標準已經全面提升至國六水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三是科技創新驅動作用越來越強。建成投產白鶴灘水電、「華龍一號」核電等一批全球領先的戰略工程。建立了完備的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鏈,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動汽車充電和加氫網路。

任京東說,下一步,我們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堅定不移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具體來講,重點包括: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積極推進煤電「三改聯動」,「 十四五」期間計畫改造規模合計6億千瓦左右,扎實推動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術示範應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著力推動電網主動適應大規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廣的分佈式能源的發展。大力推動終端用能轉型升級,加強重點用能領域節能降碳,積極推進電能替代,力爭到2025年電能占終端用能的比重達到30%。

最後,在做好我們自己的事的同時,我們要認真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不斷推進全球清潔能源夥伴關係,全面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分享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記者招待會 大陸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肖培:回想起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非凡歷程

習近平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強調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